恐龍新發現:云南最大獸腳類恐龍足跡點公布
10月5日,云南大學脊椎動物研究院團隊,在國際期刊《Peerj》發表了題為《下侏羅統馮家河組中一足跡組合:云南最大的獸腳類足跡點》(The largest theropod track site in Yunnan, China: a footprint assemblage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Fengjiahe Formation)的論文,文章報道了一產自滇中下侏羅統馮家河組的獸腳類恐龍足跡點,該足跡點為目前在云南省內發現的最大的獸腳類恐龍足跡點。
此足跡點推測形成于早侏羅世晚期,熱帶-亞熱帶湖濱環境下,以泥巖為主的巖層序列中的不同巖層之中,共識別出120個三趾型足跡。所有的足跡在尺寸、形態和保存狀況上各不相同。其中保存狀較好的足跡被分為三個類型(A、B、C),其中 A 型足跡為中小型足跡,趾跡纖細,趾間夾角較小,跖趾墊較小,與蹺腳龍足跡Grallator較為接近。B型足跡為中大型足跡,趾跡較為纖細,趾間夾角較大,跖趾墊區域較大,可歸入卡巖塔足跡Kayentapus中的小河壩卡巖塔足跡K.xiaohebaensis。C型足跡為大型足跡,且僅發現一個,趾跡較為纖細,趾間夾角大,有兩個跖趾墊印跡,被歸為卡巖塔足跡未定種K.isp。
此外,由于該足跡點的足跡保存于多個巖層中,表明該地區曾遭受了周期性的干燥與洪水事件,也暗示了不同時代的恐龍不斷造訪此地。
目前,云南產出的恐龍骨骼化石大多數屬于基干蜥腳型類恐龍,獸腳類恐龍種類較少,而本次研究報道的足跡經鑒定均屬于獸腳類恐龍足跡。對這些足跡進行形態學研究,并探討潛在的造跡動物及古環境,為云南獸腳類恐龍多樣性、行為以及地理分布等問題提供額外的證據,對研究該地區古生態具有重要的價值。
云南滇中盆地有著豐富的恐龍骨骼化石和足跡化石資源。與骨骼化石不同,足跡化石較難進行精確的鑒定分類,往往也無法與生物演化相關問題相聯系。但是,通過研究恐龍足跡,可以加深我們對于恐龍古生物學和古生態等方面的認識。足跡的形態特征可以提供許多重要的信息,例如推測恐龍行進速度和步態,造跡動物的運動能力,造跡動物的社會性、棲息環境,地表基質的狀態,生物地層學和古生物地理學等方面的信息。(總臺央視記者 陳政)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