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學者:“西藏環境破壞論”是認識匱乏、無的放矢的抹黑
作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西藏的生態保護歷來備受關注。和平解放70年來,如今的西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社會自覺,冰川草地溪流純凈如初,飛禽走獸游魚歡快怡然,成為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豐碩,特別是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我們在下鄉進行生態學野外科學考察時,藏狐、藏羚羊、藏原羚及藏野驢等都十分常見?!苯?,西藏生態學專家、西藏大學生態學教授拉瓊受訪時表示,更難能可貴的是,西藏野生動物對人的親近性特別好,“動物們知道,我們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
作為西藏大學生態學學科帶頭人和本地生態學者,拉瓊從上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從事高原植物學、生態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見證了西藏生態領域研究的系統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化。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中國對青藏高原環境的投入及保護力度是空前的?!彼f,西藏執行嚴格的環保準入機制,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視生態環境評估及保護措施的實施,其團隊也參加了像拉林高等級公路建設的生態評估和復核等工作。
拉瓊認為,近年來,境外部分人發表的所謂“西藏環境破壞論”,是對當前西藏認知的匱乏,是無的放矢的抹黑。
有學界分析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舊西藏,基本處于被動適應自然條件和對自然資源的單向索取狀態,談不上對西藏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更談不上科學有效的保護。
“上世紀50年代,十八軍進藏后在拉薩拉魯濕地周邊,拉薩飯店至哲蚌寺數公里沿線種了很多柳樹、楊樹?!苯夥跑娫塑娮拥軈怯抡f,如今綠樹成蔭的魯定北路兩側行道樹,便是父輩栽種而成。
他說,得益于西藏和平解放后重視生態,不斷植樹造林,以往拉薩冬春時節常見的風沙天氣如今出現頻率越來越低,難覓蹤影。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