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地震“超級觀測站”在四川樂山建成
監測預報地震,人們通常只盯著地下的變化蠕動,很少有“向上看”的,更沒有上下同時兼顧的。而近日,全球首個從巖石圈、大氣圈、電離層“天地間”三個圈層同時進行監測的災害數據系統在四川樂山建成。
樂山東連四川盆地,西接青藏高原,南鄰云貴高原,北望龍門山斷裂帶。這里的監測數據正實時傳回武漢南望山下,尋找新的震前規律。
日本地球物理學權威稱之為“超級觀測站”
這個系統有個繞口的名字,叫作“跨圈層擾動監測系統”。主導這個系統建設運行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陳界宏教授及其團隊。
陳界宏說,以往,研究巖石圈的人和研究大氣圈、電離層的,碰不到一起??蒲泄ぷ髡咭粗豢吹氐紫掳l生什么事情,要么只看天上發生什么事情,很少有人既看天上又看地下。而他參與主導的這個系統打通“三圈”:在一個觀測點上,實時監測,從地下5米至350公里高空的垂直范圍,同時有效監測地振動、地形變、地磁場、地下水、氣壓、大氣風場、大氣電場等20個物理量。這種跨學科集成在全球尚屬首次。
陳界宏介紹,這個系統是監測地震前兆全貌的重要窗口,將為揭示震前孕震機理、地殼振蕩信號傳播、跨圈層能量傳遞過程等諸多國際科學難題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條件。目前,這個系統已受到世界同行關注,日本地球物理學權威稱之為“超級觀測站”。
樂山監測數據實時傳回武漢
在四川樂山市郊,“超級觀測站”多數精密儀器被放置在一塊20米長的正方形地面上。陳界宏說,當時建設觀測站時要整合眾多不同類型的設備,根據其特性放置、調試,難度很大。
這個系統有全國10家高校和相關科研單位參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導負責整體設計、規劃和多種儀器的架設與運營,完成了絕大多數工作。武漢大學與他們開展聯合觀測,其他單位主要負責選場、基建和設備儀器架設等工作。
現在,全自動化的觀測站在兩套系統支撐下,可基本做到無人值守,實時觀測的數據傳回位于武漢南望山下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數據中心,由研究人員進行分析。
之所以選址樂山,主要是因為這里靠近青藏高原,垂直高度差達3000多米,更有利于“垂向”監測。
該觀測站還將為地球物理和地震與地質災害等研究的開展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讓地震、泥石流等災難的預警更科學。
已從5月兩次地震發現一些“新前兆”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