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降低 影響因素有哪些
PM2.5成為污染物的衡量指標以來,因為其嚴重影響人群健康,一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我們知道,化石能源消費會導致PM2.5污染增加,污染治理會導致PM2.5減少,人口老齡化會導致PM2.5的健康影響增加,那么,這些不同的因素對PM2.5污染和健康影響的各自貢獻是多少呢?一直沒有一個可量化的答案。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日前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相關研究,量化了2002—2017年間影響我國PM2.5污染及健康損失的主要因素。例如,研究顯示,從2002—2017年,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優化分別使得PM2.5年均濃度下降18.1和16.6微克/立方米,各避免了38萬人和34萬人的過早死亡風險。
該項研究是首次基于歷史數據和模型算法,對中國大氣PM2.5污染與健康影響長期變化的影響因素進行的定量分析。
如果任由PM2.5上升,死亡風險增加百萬人
“PM2.5污染與死亡風險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前研究表明空氣污染對于慢性病等患者會產生很大的健康影響?!闭撐耐ㄓ嵶髡?、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但PM2.5污染健康損失的長期變化是由一系列自然和人為復雜因素影響共同疊加的結果,全面厘清各類因素對PM2.5污染健康損失的影響需要構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深度交叉耦合的技術方法。
張強課題組設計出一套大氣科學、環境科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模型方法,將排放清單、空氣質量、健康效應等模型耦合起來,定量分解了2002—2017年間經濟水平增長、污染末端治理、能源結構轉型、人口老齡化和醫療條件改善等8項主要因素在中國大氣PM2.5污染對公眾健康影響中的作用。
通過在模型中對真實世界再現并進行分析,如果單獨看經濟發展因素影響,團隊發現經濟發展導致化石能源消費增加、促成PM2.5濃度升高,這個因素使得相關死亡風險增加123萬人。
也就是說,如果任由經濟增長導致的PM2.5濃度上升,不加約束、也不加治理,那么整體人群的死亡風險將增加123萬人。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