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滇池底部大漏斗區4年下沉60厘米 漏水風險增加
記者28日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張虎才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間,滇池底部的主漏斗區最大下沉深度增加了60厘米,過去認為已經休眠的次級漏斗最大下沉深度增加20厘米。這表明,滇池發生漏水的風險正在不斷增加。
滇池是云貴高原最大的淺水湖泊,對于維系昆明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意義重大。同時,滇池也是儲有超過15億立方米高度富營養化水的巨型水體。
張虎才研究團隊調查研究發現,滇池中部水深在局部存在有悖于正常湖泊沉積“補凹於平”的漏斗狀下陷、水深異常變深現象。通過分析,發現漏斗位于東西斷裂構造帶上,滇池過去很可能曾經發生過,而且正在孕育新的構造漏水過程。
研究人員研究發現,滇池漏斗位置存在明顯的沉積間斷。根據最小沉積速率估算,至少有69.24厘米的沉積物被侵蝕,記錄了過去漏水事件。結合年代學數據和歷史文獻記載,推測漏水是引起公元1764年滇池干涸的主要原因。
此外,科研人員對比2015年10月和2019年9月探測結果發現,漏斗區的周圍蠕動變形特征增強,出現了許多類似管涌現象的凹坑,主漏斗在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間最大下沉深度增加60厘米、過去認為已經休眠的次級漏斗最大下沉深度增加20厘米,指示滇池構造漏斗存在下沉加速和活化的跡象和過程。同時,漏斗底部蠕變程度加大,指示正在發生小規模的漏水、造成沉積物隨緩慢漏水過程外移。
研究結果表明,滇池發生漏水的風險正在不斷增加,一旦由于水位上升水體壓力增大或地震誘發地下斷裂通道貫通,滇池則可能發生災害性漏水事件,滇池高度富營養化污染水體就必然擴散或有可能通過地下通道注入撫仙湖或者扒河(紅河支流),引起聯動生態環境效應,不但直接威脅區域水安全,而且會造成重大生態環境事件。
科研人員表示,通過地球物理探測確定地下破碎帶或通道、開展滇池漏斗水流變化監測預警、采取工程措施防止災害發生,刻不容緩。(記者 胡遠航)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