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高品質生態圈 共繪都市圈藍圖”媒體行活動走進成都
近日,成都市郫都區繞城高速外側犀團路的“馬卡龍”大橋上,不少市民游客正在騎行,感受生態公園之美。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海洋 攝
推窗見綠、雪山陽臺、綠道騎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底色。
近年來,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11月3日至4日,“共筑高品質生態圈 共繪都市圈藍圖”媒體行活動走進成都,來自中央、省、市10余家主流媒體一起探尋“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生態密碼。
看實踐
以“智”促“治”創新綠色低碳新場景
寬闊整潔的道路旁,藏著監控機動車尾氣的“千里眼”;入河排水口裝著AI“眼睛”,24小時監測水質……日常生活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正讓城市變得更加綠色低碳。
采訪團走進成都生態環境保護的“中樞大腦”——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電子大屏上,成都市域地圖正動態更新數據。
“大氣污染的監測和溯源是難題?!背啥际协h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主任賈濱洋介紹,通過成都數智環境系統整合各類監管數據,并結合走航、遙感、電力報警等科技手段,建立智慧生態環境、智慧工地、智慧水務等平臺,形成可視化、系統化、高效化的工作體系。
以“智”促“治”,各類智慧化環境治理手段持續推進。
公共交通出行、節約用水用電、不制造噪聲……這些“舉手之勞”的低碳行為,在成都已形成量化標準和獎勵機制?;顒又?,采訪團現場體驗了“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的碳積分場景。
近年來,成都在國內首創“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機制,推出專屬綠色公益平臺——“碳惠天府”,對公眾的低碳環保行為發放碳積分,積分可兌換相應的獎勵。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介紹,從“碳惠天府”機制創新提出到落地實施,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打造了15個碳積分場景,線下推出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熊貓基地紅旗連鎖等44個低碳消費場景,開發碳減排項目40余個,審核登記碳減排量8萬余噸。到2023年,“碳惠天府”力爭用戶突破200萬名。
“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我們的日常,就是為守護碧水藍天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泵襟w代表紛紛感嘆。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