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消逝的白鱘:“再不保護好,要出大問題的”
近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以下簡稱:IUCN)更新物種紅色名錄,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消息一經公布便引發熱議。
游過了白堊紀、被寫在民謠里的“中國淡水魚之王”為何會滅絕?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如何判斷滅絕與野外滅絕?
在本次更新的名錄中,不僅白鱘被宣布滅絕,而且還有中國特有的長江鱘也被宣布野外滅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解釋,滅絕是指在野外的、原本的棲息地和人工繁殖條件下都找不到活體的物種。野外滅絕則是野外已沒有活體,僅有人工和遷地保護的物種群體。
其實,白鱘滅絕已不是新消息。早在2010年,危起偉就曾與團隊聯合國外同行做出過模型,觀測數據并記錄,推測出白鱘已經滅絕。
2019年9月,IUCN在上海組織了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是滅絕。12月,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發表的論文,白鱘的滅絕時間為2005-2010年。換言之,如果從現在倒推,在12年以前白鱘就已經完全消失了蹤跡。
然而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前,白鱘和中華鱘在長江并不少見,捕獲后多被食用。文獻資料顯示,白鱘的捕獲量在 1976 年之前每年可達25 噸左右或 676 尾。
“魚王”為什么不見了?
轉折點出現在1981年。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玉林在論文《“人類世”時代的長江: 生命衰減的社會動力》中稱,1981-2003年間,除了最初在長江口發現的成群幼鱘外,共有210次目擊記錄,其中1996年后僅有3次。
如今鱘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以下簡稱:WWF)北京代表處上海區域項目主任任文偉稱,鱘魚跟人類生存區域重合度很高,受其活動的直接影響相對更大,“鱘魚通常需要洄游,其過程容易受到阻礙,因此更容易受到威脅?!?/p>
危起偉在談到白鱘滅絕的原因時說:“無法繁殖是主要原因,它們無法上溯到長江上游的產卵地產卵,”他補充說,捕撈、航運等也有影響,“鱘魚是比較溫和的魚類,游泳速度緩慢,個體體型比較大,容易誤捕和誤撞?!?/p>
白鱘已經被宣布滅絕,現如今最讓危起偉擔心的是中華鱘。中華鱘體積較大,生存所需的水生食物資源較多。它們是江海洄游魚類,在金沙江的下游產卵,在海洋里生長14年后,待到繁殖期至再回溯長江。所以,中華鱘生存環境要求更高,保護難度較大。
雖然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成功。但2021年監測到葛洲壩下產卵場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僅為15尾,而這僅存的 15 尾已連續五年沒有自然繁殖。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