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跨省補償機制,生態將成大贏家
用好跨省補償機制,生態將成大贏家【魯豫“對賭” 保護黃河流域水質】
—
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態補償進行新實踐。圖為河南濟源蟒河公園。新華社發(于建偉攝)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長江、黃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其中還提到,“鼓勵受益地區和保護地區、流域上下游通過資金補償、產業扶持等多種形式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最新數據,目前,全國已有18個省份、13個流域(河段)探索開展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
◎實習記者 孫 越
黃河流經九省,污染治理一直都是沿岸省份面臨的難題。近日,山東省向河南省支付生態補償資金1.26億元,這一被網民戲稱為“魯豫有約”的山東河南生態“對賭”事件引發了熱議。
科技日報記者調查發現,魯豫生態“對賭”,是生態補償機制逐漸在我國落地生根的新氣象,也為大江大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黃河流域首個省際協作保護機制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但每年的徑流量僅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即便如此,黃河承擔著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沿河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
20世紀90年代起,黃河流域水質不斷惡化,河南和山東均深受其害。為解決污染問題,中央在各省市區的重要河流交界斷面上,設立了“在線水質監控系統”,對每個斷面設定考核目標。
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如果上游斷面來水超標,簡單地讓下游河段承擔全部治理責任,不僅有失公允,而且還會增加下游河段治理壓力,使其治理積極性受到影響。于是,流域補償的辦法逐漸受到各地認可。
2021年4月,魯豫兩省簽訂了《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以下簡稱《協議》),由此搭建起黃河流域省際政府間首個“權責對等、共建共享”的協作保護機制。
根據《協議》,生態補償資金分為水質基本補償和水質變化補償兩個方面。水質基本補償方面,若水質年均值達到Ⅲ類標準,山東省、河南省互不補償;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別,山東省給予河南省6000萬元補償資金;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惡化一個水質類別,河南省給予山東省6000萬元補償資金。
水質變化補償方面,即斷面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總磷3項關鍵污染物,年度指數每下降1個百分點,山東省給予河南省100萬元補償;反之,每上升1個百分點,河南省給予山東省100萬元補償。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