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監測網絡 實現臭氧污染精準治理
生態環境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均已開展以非甲烷總烴為代表的VOCs總量監測,分析各城市VOCs濃度水平。目前,臭氧超標城市中,已有134個城市開展了VOCs自動監測。
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臭氧正成為部分城市的首要大氣污染物。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7月上半月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結果,7月上半月,受氣溫升高影響,華北局地、華東中北部、成都平原、四川盆地局地、陜西關中地區等地可能出現臭氧中度污染過程。
臭氧污染指的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等在太陽輻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的現象。按照我國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臭氧濃度最大8小時均值超過每立方米160微克,就形成了臭氧污染;如果超過每立方米215微克就達到了中度污染。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說,臭氧已成為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我國從2013年開始,將臭氧納入大氣污染物常態化監測。
臭氧污染已進入高發時期
臭氧是一種淡藍色氣體,當臭氧污染發生時,往往是藍天白云,人們難以察覺,甚至有“空氣很清新”的錯覺。根據臭氧生成機理,一年中,臭氧污染一般從五月開始增長,七八月份到達高點,進入秋季后逐步降低。臭氧形成機理較為復雜,在夏季或中午時段,隨著太陽輻射增強、氣溫升高,光化學反應加劇,臭氧污染也隨之加重。
根據《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1年我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總超標天數的34.7%,僅次于細顆粒物(PM2.5)的39.7%。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分別占總超標天數的55.4%、41.8%和39.3%。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近年來我國臭氧污染的根源是VOCs、氮氧化物兩項前體物排放量過大、過于集中。
據介紹,VOCs的來源包括燃油、燃氣、燃煤過程的排放,及各種人為活動如機動車尾氣、裝修中的油漆噴涂、汽車加油等導致的排放;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于各種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的排放,包括工業鍋爐排放的廢氣、機動車尾氣等。
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
專家介紹,臭氧污染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在臭氧生成的光化學反應過程中,會同時產生一種伴生物——過氧乙?;跛狨?PAN)。PAN會直接導致植物葉面損傷,使得綠葉變黃甚至枯萎,對植物造成損害,降低農作物產量和森林系統的生產力。臭氧污染對人類的危害主要是會引發呼吸道疾病,最嚴重的是引起哮喘,PAN也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如會刺激眼睛流淚等,還會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
生態環境部曾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是細顆粒物與臭氧的協同控制。生態環境部將通過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以及實施減排工程,全面推進VOCs和氮氧化物兩種污染物的減排工作。
隨著臭氧在大氣污染中的“份額”加重,蔣火華說,生態環境部正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推進PM2.5和臭氧協同監測能力建設,加強VOCs、氮氧化物等監測,掌握其濃度水平、主要來源、生成機理,支撐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等。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