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海洋浮油污染“家底” 遙感技術描繪全球首幅浮油分布圖
該研究首次勾勒出一幅全球海洋浮油圖。團隊研究發現,人類活動是全球海面浮油的最主要來源,人為來源的浮油占全球浮油總面積約94%。同時,近海浮油污染更加嚴重,50%的浮油集中于距岸38千米海域內。在航運繁忙的海域,研究還首次觀測到21條與航線高度吻合的高密度浮油污染帶。
海洋浮油,如同散布在洋面上的一塊塊“牛皮癬”,讓一片“深藍”變得渾濁不堪。它們來自何處,又在哪里形成“重災區”?
6月17日,刊載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的一篇論文,首次勾勒出一幅全球海洋浮油圖。
南京大學領銜的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人類活動是全球海面浮油的最主要來源,人為來源的浮油占全球浮油總面積約94%。同時,近海浮油污染更加嚴重,50%的浮油集中于距岸38千米海域內。在航運繁忙的海域,研究還首次觀測到21條與航線高度吻合的高密度浮油污染帶。該文同時被《科學》新聞團隊推薦為當期亮點文章。
浮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
“海洋浮油是漂浮在海面上的礦物油膜?!闭撐牡耐ㄓ嵶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劉永學將海洋浮油分為自然來源和人為來源,前者來自海底油氣層滲漏的天然烴,后者來自船舶、海上油氣平臺、海底油氣管道和陸地排放。
“浮油污染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污染物中的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也會沿著食物鏈累積,威脅食品安全?!眲⒂缹W常年關注海洋生態,幾年前,他和團隊建立全球海洋油氣開發平臺數據庫時,常發現這些海上平臺附近有很多浮油,幾個問題也隨之浮上心頭,“這些浮油來自哪里,與人類活動有關嗎,全球的海洋浮油有多少是人為造成的?”
從2019年起,劉永學團隊決定為全球海洋浮油分布理清“家底”。但浮油的生存周期往往在1周以內,它們會在風、海浪等海洋動力的助力下慢慢擴散、崩解、分化,如何定位浮油?
“海面的浮油會抑制海面毛細波和短重力波,降低海面粗糙度,在合適風速下成像的合成孔徑雷達影像中,浮油后向散射信號減弱,表現為黑色暗斑。我們從谷歌地球引擎的云計算平臺獲取、處理了全球2014—2019年56萬多幅合成孔徑雷達影像,通過標記點指示影像中可能的浮油區域,再結合海表溫、葉綠素、底形、風速等多源數據,去除海洋浮油類似物,就能獲取浮油的分布、面積等信息?!眲⒂缹W介紹,通過這種“目視標記+自動分割”的方法,團隊首次建立了分辨率為10米的全球海面浮油數據集,探測發現全球海洋浮油面積超過法國國土面積的兩倍。
“浮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距離海岸越遠,浮油面積總體減少。浮油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在距岸7千米海域內,約50%的浮油在距岸38千米海域內,約90%的浮油在距岸160千米內?!眲⒂缹W解釋。
在不同的海岸和海域,浮油的面積差別很大。他介紹,在爪哇海、南海、幾內亞灣及其周邊海域,海面浮油污染最為嚴重。
在航運繁忙海域,研究還首次觀測到21條與航線高度吻合的高密度浮油污染帶。其中在地中海和黑海有10個油污帶,在霍爾木茲海峽、孟加拉灣、馬六甲海峽、爪哇海等海域有11個船舶油污帶。在這些浮油污染帶外,研究還發現了82982處可能來自船只排放的帶狀浮油,這些污染帶和浮油區至少占全球浮油總面積的19.8%。
編輯:admin